【0843 大战前夕】(2 / 5)

明鹿鼎记 轩樟 6556 字 2020-12-03

,保住不拖欠粮饷军费,这样,辽东在谁手里都能稳固。”

“恩师,那是不可能的!”韦宝道“以后大明会越来越困难!如果一直是魏忠贤当权,可能还没有那么快恶化,如果换成东林党大臣当权,恶化的速度还会加剧!”

这话是孙承宗最不爱听的,“你是能未卜先知吗?你就这么敬仰魏忠贤、哼。”

韦宝微微一笑,“所以啊,这赌约还得继续,您无法说服我,我也无法说服您。我现在给恩师交个底,我不想长期在辽东,建奴的问题,还是在大明内部!我想在辽东立功之后,拿到海防总督大臣的位置。然后把手伸到大明南方去。南直隶和两江才是东林党的老巢,这些人穷奢极欲,搜刮民脂民膏,弄了那么多钱,现在天下危在旦夕,民不聊生,饥民四起,他们会拿一两银子出来吗?当初定的很多祖制也都过时。豢养庞大的王族,养着那么多不缴纳赋税,还挂了无数土地的士绅大户,这些人都在联合掏空大明!再不图谋改变,以后别说十万兵马,两万人都嫌多。兵将养一万人,死守山海关就行了。”

孙承宗闷闷不乐的没有多说什么。

韦宝叹口气,让孙承宗早些休息,退出了孙承宗的船舱。

自己总不能对孙承宗说自己是穿越重生的人,是未来过来的人吧?

以后发生的事情,就算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告诉了这个时代的人,他们也是无法相信大明还有十八年寿命了啊。

而韦宝则越来越着急,不想大明就这样亡了。

但是孙承宗作为皇权的坚决拥护者,其实与东林党,与阉党,都是有矛盾的,向孙承宗这样的中间势力属于异类,注定了他们的悲剧结局。

皇帝也知道朝廷需要这样的人,可这种人很难在长期的政治内斗中得以善终。

朱允炆和朱棣均以朱元璋的合法继承人自居,在对洪武制度的尊奉上,几无二致。

后代皇帝亦不待言。

明代士大夫亦对朱元璋和洪武制度绝对认同,即使那些并不合理的部分也不例外。

直至明亡,遗民才发出些许质疑声音。

因此我们可将洪武制度视为“一元”。

这“一元”带有浓烈的朱元璋个人特色,它在获秉了“祖宗之法”无上地位后,也同时拥有两大特质,即不甚合理、持续调整。

“祖宗之法”在“持续调整”的过程中,已经只是“形式继承”了。

同时,这个“持续调整”的过程,在洪武年间即已开始。

甚至于,作为制度总则的《皇明祖训》,也经历了从《祖训录》到《皇明祖训》的曲折变化。

朱元璋几乎是凭着一己之力,口含天宪,乾纲独断,创设了洪武制度。

这些制度反映了朱元璋本人的治国理念,却未必符合合理施政的需要,未必尽符合后来嗣君的统治。

朱元璋废丞相,实现他个人集中权力的愿望,却不能一个人负其繁重的政务,于是只能设立四辅官、大学士,以分担皇帝责任,而非权力,到后代终于演化为内阁制,实现了对丞相制度的部分回转。

朱元璋仿唐制,设卫所、军户,原意在确立军户、军屯制度,向府兵制回归。

然而,随着时间推移,卫所制破坏,征兵制衰落,募兵制成为实际上的明朝兵制。

朱元璋将元朝粗朴的户籍分类制度严格化、规范化,增强国家对社会的控制,实现“一国之家长统治”的朱氏理想社会秩序。

不过明中期后,白银货币化、农产品商品化、国际贸易兴盛等新因素,使土地制度、人身依附关系都产生巨变,朱元璋设计的理想社会秩序,遂难以为继。

朱元璋在刑法上以猛治国,意图用重典求治,在他的继承人那里也不再继续推行。

而朱元璋自以为得计的宗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