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二十八章:不凡之人(1 / 2)

步天为凰 步天为凰 2756 字 2019-12-24

天歌笑道:“呵呵,这个我懂中华民族自古至今就是一个礼仪之邦,万国来朝的地方,所有的地方都要学我们现在这一股,论语周记是了,其实也是世界大同,大家都想要从我们中国华民族的老祖先的这些智慧里,学取一些好的,对于人类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环境育人继续生存长久的一个问题,找到一个根源吧……”

俊彦太子道:“呵,不错么,居然,知道这么多这方面的事情,那你对儒家文化知道的还是挺多的呀?”

天歌心想,这就只是平日里听的多,又喜欢听这些什么讲座的,就知道了一点这些方面的事情,哪里还能知道儒家文化呢,就儒家文化的话,也许知道老孔子是怎么个情况,还也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,其他的就不不是很深入了。现在太子殿下,问起了自己这个问题,自己要怎么回答呢,要是不说的话,岂不是显得自己好像,真的是没有水平,什么都不懂,到时候他要是不讨厌自己了,在天庭上就他一个人是管自己的,到时候自己该怎么走呀,以后的路恐怕就更不好走了吧。

天歌故作镇定道:“呵呵,这个么,儒家,代表先圣祖师就是孔子,我就不知道了,不知道店想要问什么呀,儒家思想,莫非对我们修道人,来说也很重要吗?莫非会影响我们修仙得道,位列仙班吗?”

俊彦太子:“儒家说祭祀某忠臣武将,并非是祈求此鬼神之力,以保佑国家。儒生反对过分的佞事鬼神而荒废人事,而他们认为祭祀的意义,主要仍然是在于这个仪式,可以培养个体对社会秩序的认同,也就是所谓的长幼之序、上下之际。褒奖忠臣,乃在于激励后人,奋勇卫国,培养个体的忠义精神。但是这也不是说儒家完全抛弃了神的概念,而是他更注重现实社会,也就是人道。而儒家所忽视的祀神之责,就由道教承担了。很多庙宇的祭祀,逢大节日是礼部儒生和道士一起参与,平时则是由道士去做。比如五岳庙、济渎庙和各地的城隍庙,平时是道士奉祀香火,逢特定节日,国家也会派官员去祭祀。这个也是儒道互补的一个方面,道不尽是道家,也含道教。”

天歌说:“那道教重什么?”

俊彦太子道:“道教既重神道,也重仙道,所以道教里,既有神道,也有仙道。仙道就是道家所追求的长生不死、逍遥自在、无拘无束的仙人境界。仙道是道家老庄精神的体现。神道是护国佑民、忠孝节烈,对于国家和族类有突出贡献的人,逝世之后,英灵昭著,或受朝廷册封,或受天庭褒奖,被奉为神灵。”

天歌笑道:“道教之神道,则是儒家精神之体现。一进一退,一入世一出世,一个追求的个体的解脱和自在,一个是对国家群体的认同和尊重。这两种精神,纵横交错,互为影响,构成了道教精神的主体。道教的净明派极端的发展了这种思想,认为忠孝是宇宙的本体,是万物运行的规律。人能忠孝,就可净明,就可以入妙道之门,至于神仙之境界,不须修炼,自然道成。通过这种理论的宣扬,劝人归于忠孝之门。净明派的理论,将神与仙,合而为一。也是后世三教合一的一个趋势。”

俊彦太子道:“白玉蟾说:“行法如做官,修道如隐遁。如何一手捉的两蛇?”做官就要有威严,有规矩;隐遁就要脱离世俗之规矩约束。一个道士,行法之事,差遣官将。静炼之时,伏气凝神。一动一静,一阴一阳,一儒一道。体现了道教修炼的儒道互补的特点,庄子说内圣外王,内圣是内在之修养,外王是外在之功业。内圣是道,外王是儒。道士既有乘云气、御飞龙、叱咤雷霆的一面;也有侣鱼虾而友麋鹿,在洞天仙境之悠然弈棋的一面。”

天歌说:“长生练养修仙,亦不可忽视神道?现在我们过分的强调道教的仙道,说长生炼养。却忽视了道教之神道,也就是忠孝节烈,护国佑民的一面。当今的道教研究,也多以唯